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

道教二

道教二03.18.1992 元始道長
春秋末年的老子,被公認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。據史記,老子列傳等史書記載,老子姓李名耳,字伯陽(一字聃) ,史稱老聃,楚國苦縣人。老子西遊至函谷關(一說散關) ,遇見關令尹喜,請為著書立說。老子遂著書上下二篇,五千餘字。因其書「言道德之意」,故後世稱之為道德經,或據作者名字稱之為老子。
作為道家思想的壂基人,老子最早提出:宇宙間的天地萬物,都來源於一個神秘玄妙的母體--「道」。老子所說的道,具有自然無為,無形無名,既看不見摸不著,又不可言說的特性;它是天地開闢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初形態,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。大道無形無名,郤孕合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展的玄機。老子說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」。就是說:從空虛無形的道,首先生出渾沌混一的元氣,元氣分為陰陽二氣, 陰陽二氣交感沖和而化生和氣,再由和氣派生出世界萬物。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二氣沖和而生,所以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。這便是道家關於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論。
道教則是在漢代黃老道家理論基礎上,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術和民間巫術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種宗教實體。
五斗米道是東漢時西南巴蜀漢中地區(今四川及陝西南部)形成的一個民間道教組織,其創始人為沛國(今江蘇沛縣)人張道陵。在漢順帝時客居蜀郡,學道於鶴鳴山中,造作符書迷惑百姓,受其道者出米五斗,故被稱作「米賊」。張道陵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其業;衡死,其子張魯又繼之。
茅山在今江蘇南部,古稱句曲山。相傳西漢時咸陽人茅盈,茅固,茅衷三兄弟渡江來此修道成仙,乘白鸜飛去。當地百姓因立廟供奉茅君,改山名為茅山。
有人稱茅山道教為「三洞派」,以其有三洞經書故。道書中稱「三洞弟子」的,即指得授三洞經書而言,三洞弟子多是茅山道教門徒。
靈寶經的問世,在道教中形成了一個新派別,即靈寶派。這一派奉元始天尊,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為最高神,這三位尊神後來演變為道教各派公認的「三清」,即玉清元始天尊,上清靈寶天尊,太清道德天尊。北宋以後,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出現了傳授靈寶經的道派,號稱閣皂宗。他們與茅山上清派,龍虎山天師道並稱江南「三山符籙」。

求仙七弊:
一、不知性形關係以守形全性;
二、對仙道信心不足;
三、「強以存亡為一體,謬以道識為悟真,云形體以敗散為期」;
四、貪求名利,悅色耽聲;
五、為情愛所役,有慕仙之名無契真之實;
六、「汲汲於爐火,孜孜於草木」,務金丹而棄修性之本;
七、雖「身棲道流」,卻「心溺塵境」,外邀清譽之名,內蓄奸回之計(見神仙可學論)
去此七弊,而以「至靜為宗,精思為用,齋戒為務,慈惠為先」,(玄綱論,學則有序章) ,則證仙有望。
一九四九年,江西龍虎山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到達台灣,次年創台灣省道教協會,並設「嗣漢天師府駐台辦公處」,傳授正一籙牒。一九五七年,在天師府內設立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。一九六七年,張恩溥、姜伯彰等人又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道教會,總會設於台北,下設台灣省,台北市,高雄市三個分會,以台中,嘉義,台南等二十一個支會。張恩溥任首屆祕書長。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,張恩溥去逝,其堂姪張源先攝理第六十四代天師位。至九十年代初,在台灣內政部己登記的十三種合法宗教,近兩萬所寺廟中,道教宮觀廟宇多逹七千餘所,道士兩萬多人,信徒有二百多萬人。
台灣的道士由於派系不同,有所謂「烏頭」與「紅頭」之分。烏頭包括茅山派,清徴派,武當派,正一天師派,淨明派等,他們繼承傳統祭煉法訣,其經典在道藏中有所根據。紅頭主要是宋元以後新興的神霄,蘆山(白玉蟾系) ,三奶等派,據說没有正規的儀式,故被烏頭法師視為非正統的道士。其實烏頭、紅頭均屬正一道系統的符籙道派,只是作法事的對象或範圍有所區別。
東漢班固漢書,藝文志著錄,先秦至西漢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,共有四十七種,一一九八卷()。此外與道教有關的陰陽家,儒家(易學) ,墨家,兵家和雜家著作,以及數術類(天文,五行,占卜) ,方技類(醫藥,房中)等著作,更多逹二百餘種,總數約四千卷()。這些古籍現大多己經失傳。留傳下來的少數經典,如老子,莊子,淮南子,墨子,孫子兵法,黃帝內經等書,後來都被當作道教的典籍,收入道藏之中,是為道教典籍的最早來源。
漢代的老子註本,大多以黃老道家治國養生思想解釋經文。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,是西漢末嚴遵(嚴均平)的道德真經指歸,又名老子指歸,其註文大抵以「自然無為」為宗旨。自然即虛無之道,由道德而生神明,太和,進而化生天地萬物。作者主張人君應修身正己,以與道德仁義禮法相合,引申而為養物生民之策。
老子道德經想爾註,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撰,或以為張道陵之孫張魯撰。原書早己失傳,現有敦煌發現的殘抄本一件,僅存原經第三至三十七章註文。此書以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,認為道是有意志的最高神靈。道即是一,「一散形為氣,聚形為太上老君」,教導信徒應奉道守誠,認為按道意行事,可以致國太平,長生成仙。

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。陰符經三章思想要旨如下:
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,以陰陽五行理論說明:人欲學道修持,須用心觀天道,奉天而行,使心之所圖合於天道。聖人能體天得機應時達變,「天人合發,萬變定機」,故能長生久視。
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,依據陰陽五行動靜變化之理,說明天地,萬物與人之辯證關係。認為天地盜萬物,萬物盜人,人亦盜萬物,三者更相為盜,乃自然之理,人得其宜則吉,乖其理則凶。聖人善察天機,適時而食,相機而動,固躬養命得宜,故能與萬物相安。
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,闡明學道修煉者須收心戒目,無邪妄動。凡飲食衣服,攝養身命,餐霞服氣,辟穀休糧,務合天道,方可年壽長永。若養之太過,役心損慮,則致短壽。

總之,陰符經的中心思想是強調天人合一,人之行為必須體天合道,不違自然之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